【思政大课】杨雄里:辩证对待科学权威与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汪祯仪摄影:成钊、岑丹峰 视频:戚心茹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4-17

4月16日下午,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年已耄耋的白发老人缓缓起身鞠躬,在相辉堂北堂亮相开讲。他就是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先生。

面向2023级公卫、护理、临床、口腔四个院系学生,杨雄里以《科学的权威和权威的科学》为题,讲授“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与近700名医科新生共同探讨科学为什么需要权威、如何正确对待权威、权威与创新的关系。

科学启明星,熠熠闪光

“我大学毕业到今天,整整61年,做过无数次讲演,但这是第一次讲思政课。”课程开场,杨雄里笑着“调侃”。这次“强国之路”思政大课,杨雄里特意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在场年轻人聊聊在科研路上科学工作者都会遇到的“科学权威”与“创新”的关系。

什么是科学权威?杨雄里从解读“权威”二字开始娓娓道来,结合神经生物学发展历史告诉同学们科学的权威是什么样的。这些在某一科学领域起带头作用的科学家,不但身体力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更引领着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权威科学家的另一关键作用,是提携后辈,让年轻一代更快、更好成长。1958年,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触动了不少中国年轻人。当时,杨雄里正在读高二,听闻消息备受鼓舞,从此对数学物理特别感兴趣。而在杨振宁、李政道的成长之路上,费米、叶企孙等前辈物理学家的提携指引至关重要。

张香桐(左),冯德培(右)

“在这方面我也有切身的体会。”杨雄里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两位神经科学、生理学的权威前辈冯德培先生、张香桐先生,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至今,杨雄里还珍藏着1986年冯德培先生给他的一封信。泛黄的纸页上,这位时年八旬的老先生殷殷嘱托:“我总希望还能看到生理所终于有一位年富力强、具有开创新局面才干的、在各方面能得人尊重的带头人,这是时代的需要,我预祝你成功!”这给了年轻的杨雄里极大肯定与鼓舞。事实上,当着杨雄里的面,冯德培从来不说表扬的话,但在背后,在各种场合说了不少肯定杨雄里能力和才干的话。

在康泉图书馆一楼“枫林医泽”展览区,一本和学生证差不多大的证书,来头却不小。这是33年前杨雄里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的证书。杨雄里感激道,“我较早当选学部委员,冯德培先生的鼎力推荐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所说的学部委员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杨雄里在《科学通报》上发表长达万言的综述《色觉研究的某些进展》,可以说是杨雄里跨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标志。这篇论文最初曾被审稿人用“论文属基础研究领域,不宜在《科学通报》发表”退稿。但时任该杂志编委的张香桐先生写了长信,力挺该文,致使论文在送审后未作改动全文发表。自此之后,杨雄里在神经生物学、生理学领域深耕终身。

科学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挑战权威

“同学们,请看这两条线,它们是否一样长?”

杨雄里背后,是一张透视图。图中左右两条物理长度相同的垂直线,由于透视性的背景图的存在,右侧的那条明显的比左侧的那条看起来长。这就是著名的Müller-Lyer错觉。

杨雄里从专业领域出发,通过简单互动,向在场同学解释什么叫做“眼见不一定为实”。

他说,人类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对某一物体最终的视觉感知,是视觉中枢对该物体的视网膜影像的分析以及大脑构建的相应的主动视觉世界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反应。脑科学的迅速发展,促成科学家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认知过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之前重要哲学观念作出修正。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权威,这是对知识的尊重。但是我们也必须有勇气挑战权威,这也是对真理的尊重。”杨雄里引用哲学家黑格尔的话“科学需要权威,科学又藐视权威”,引导大家正确对待权威,坚持独立思考。

“求是创新”正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之一。杨雄里认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世界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事物的发展和认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更要求教育家们发挥“求是创新”的精神,为创新理念的形成培植良好土壤,建立和谐气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学术前沿占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就不能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和权威的后面,而要敢于创新、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在自己带教研究生的过程中,杨雄里常常鼓励学生们要敢于对导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开展学术争辩,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在互动环节,不少同学们就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向杨雄里提问。“视觉感受的三层细胞是倒置的。如何看待这种结构的意义?”公共卫生学院2023级预防医学2班赵嘉骏提问。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杨雄里笑着说。“确实如此,但因为细胞都是透明的,这种结构并不影响视觉的清晰度。但要问为什么要倒置?谁也不知道。很多人体设计的现象,经不起我们问为什么,我们只有静下心来静静地思考,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在某一时候能够得到一个更准确的答案。”

“请问老师,现在神经生物学有哪些前沿方向?”听了公共卫生学院2023级预防医学1班满博文的提问,杨雄里笑道“你希望我再讲半个小时吗?”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掌声与笑声。“神经科学是一个范围非常广的研究领域”,他用通俗的举例向在场同学大致介绍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并表示“欢迎更多的同学,来加入我们的队伍,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请问您是如何鉴别什么样的权威值得相信,什么样的权威值得质疑?”基础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1班的谢江平提问。杨雄里回答,要有独立思维能力,才能判断哪些是正确,哪些是谬误,没有独立思维,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而创新正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2个小时的思政大课后,83岁的杨雄里在去电梯的路上,还耐心解答2023级临床五年制同学潘文芮的提问。原来,潘文芮从小有通过利用新神经元接通神经断路治疗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等疾病的愿望。杨院士告诉她,这正是神经生物学目前热门的研究方向,迄今为止已有几次成功的实验和突破。“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杨雄里的鼓励,让潘文芮信心高涨。

这不是杨雄里第一次鼓励年轻人。今年1月,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师生迎新春联谊会暨奖学金颁奖典礼上,80多岁的他登台深情演绎《把根留住》和《我的中国心》,感动人心的歌词、激情高亢的旋律引发年轻人大合唱。他以歌曲寄语青年学子: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根永远在中国,我们的心永远属于祖国。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