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补上了多元文化拼图的一角!”7月,刚刚参加过“荣昶杯”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简称“YICGG”)的选手伊斯特万·霍洛西(István Hollósi)感叹道。YICGG于2007 年创办,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全球治理”领域的国际创新比赛和国际性青年公益项目。
马斯卡廷中学学生在复旦大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月29日晚,黄浦江的璀璨夜幕下,一艘游轮上传来欢声笑语。这里是“体验上海·知行中国”的现场,包括马斯卡廷中学24名中学生在内的170多名美国学生与中国青少年热烈交流,诉说“中国初体验”。
复旦大学是YICGG主办方、“体验上海·知行中国”联谊活动承办方,也是国内招收留学生最早院校之一。在过去的六年多来,复旦大学以教育对外开放为推动力,持续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外民心相通贡献力量。今天,学校正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谱写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以质为本推进趋同化管理,留学生深度融入,学有所乐
“学校在课业上对我们和对中国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我们痛并快乐着。”就读于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波兰学生郑民浩(Michal Kubisiak)在一次留学分享采访中笑着“抱怨”。
这背后,是复旦大学几十年如一日的“质量为本”留学生培养原则。目前,学校采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做到在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教学组织管理、学籍管理及异动处理、教学监督与评估、毕业标准及审核方式五大方向一致。2023年,复旦大学高质量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A级,荣获最高档8年认证。
2020年复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统一入学考试首次“云上开考”
在留学生教育的入口端,复旦也以严格的标准把守着生源质量。自2004年起,复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招生传统”已走过二十年历程。2023年秋季,复旦校园迎来首期预科外国留学生,开启国际学生育人育才新局面。来自巴基斯坦的首期预科学生宁雪(Samana Kazmi)说,“中国有句话叫‘见贤思齐’,看到复旦的学生在图书馆、食堂认真学习的样子,我每天学习动力都很足。”在为期一年的预科学习中,她将全面提升学术汉语水平以及基础学科能力,提前感知复旦校园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
Multi-Cultural Bridge海内外文化交流周
尽管对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实施高标准严要求,复旦仍吸引来自全球的学生。就读于经济学院的斯洛文尼亚研究生蓝凯涛(Lan Kajtner)惊叹:“复旦的留学生多样性很高。我拥有来自全亚洲、澳大利亚、南美洲的朋友”。疫情前,复旦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7000人次,来自130多个国家或地区,学校有28家海外校友组织,覆盖北美、欧洲和亚太等地区。目前,来自世界各地各层次留学生3千多人在校学习。
2024年上海暑期学校(金砖国家项目)合影
在复旦校园,即使在假期,也能看到不少外国进修生。上海暑期学校(金砖国家项目)、复旦国际暑期课程以及“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外交精英人才高级研修班项目是过去六年广受留学生好评的暑期项目。“参加金砖国家暑期项目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现就读学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的2018届暑期班学生石昊(Pedro Steenhagen)说。去年3月,石昊作为巴西代表赴扬州参加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论坛,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采访,用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中国在全球发展与和平事业以及维护金砖国家伙伴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自1952年开始接收留学生,逾5万名留学生从复旦学成毕业,在世界各地成为知华、友华的力量,搭建中外合作桥梁,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
校院两级交流齐头并进,五大学科门类百花齐放
“早在研一刚入学时,学院就带领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我是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辅导员向我推荐了科哲强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1+1+1项目。”凭借一套精心设计的国际化哲学人才培养方案,现就读哲学学院研三的杨铭燕在两年前就已被“精准匹配”到最适合她的海外交流项目。预计今年7月毕业的她,届时将获得复旦大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两所学校的硕士学位。
在对外开放工作方面,复旦大学与 50个国家(地区)、400 所左右的大学(机构)签订交流合作意向书或协议。截至2023年末,有效期内的境外校级交流协议合作伙伴119所,其中不乏耶鲁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众多全球顶尖高校,推动从本科到硕博阶段的联合培养制度,建立跨越各大洲的国际交流网络。同时,各院系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建立与境外293所院校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
教育对外开放也体现在学校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即便面对全球疫情的挑战也没有动摇改变。“过去几年,为避免学术合作生态出现明显下滑,我们作了比以往更大量的工作,”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说。从拓展伙伴院校,到开展师生交流,从继续科研合作,到邀请外国专家授课,哲学学院与相关方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在旅行限制放松第一时间,重启面对面交流。
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
领衔一系列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的秘诀是什么?类脑院院长冯建峰亮出他的答案。“通过各种渠道与海外同行主动开展交流。”学校理工医科正以“科研”作为发力点,推动科研开放合作,培养未来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过去六年,类脑院国际合作发文比例曾一度达到79%,2022年,国际合作发文数达到122篇。自2016年正式运营以来,类脑院将有组织的科研融入有组织的学生国际化培养,寻找研究方向上“正向契合”的复旦导师与国际导师,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能力和视野的博士生、博士后。冯建峰在复旦的第一位博士生目前已升任哈佛大学副教授,“复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也意味着复旦要培养出学术能力得到其他国际顶尖高校认可的学生”。
上海论坛2023
百花齐放的国际学术论坛也为学科国际交流提供重要平台。除了每年定期召开的上海论坛、“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重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年度大会、上海医学论坛、全球伦理国际会议、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等,同样汇聚全球顶级学者,将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带给复旦师生,为人才引智提供重要平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以及计算神经科学家、IMAGEN之父冈特·舒曼等已正式加盟复旦。
第五届复旦-拉美大学联盟年会
通过参与和搭建横跨各大学科门类的交流创新平台,复旦不断扩大学术“朋友圈”。学校与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共建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启动复旦大学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卓越中心“极端天气气候与健康风险互联和治理”,建立上海市“一带一路”亚太地区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北极大学联盟,与奥斯陆大学共建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与阿拉伯大学协会共建复旦大学阿拉伯全球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持续推动复旦—拉美大学联盟发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领域,与U21健康科学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保持密切互动;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德国科隆大学等世界顶级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持续推进MBBS课程建设,每年新增英文课程10余门;不断提升教师团队水平,构建人才高地,支持310名医生参加复旦-哈佛项目。打造医学品牌国际化,建设高端国际会议品牌上海医学论坛,发布《复旦大学医学教育与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有力推动国际科研合作,重点发展“一带一路”公共卫生联盟、世卫耐药临床实践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门户平台。
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一带一路”友好使者
徐彦辉《中国概况》
如何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人才?2021年,复旦版《中国概况》首发,及时满足了国际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强烈需求,以该教材为教学内容的混合课程建设,列入2021年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计划,多家国内院校将复旦版《中国概况》作为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的专用教材或主干教材。
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举办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
学校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也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8年至2022年五年间,复旦7所海外孔子学院累计学员数量12万人次。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国内的教师为海外孔院开设远程中文课程,2021-2022年共计教授2334.5课时。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复旦大学再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称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获得“汉语考试优秀考点”称号。
复旦援摩医疗队走进当地华人中资企业开展义诊
通过科研合作、交流培训、创设联盟、学术引领、援外医疗等方式,六年来,复旦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学校与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俄罗斯合作设立丝路人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助IRDR国际卓越中心启动上海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以秘书处身份分别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每年举办“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论坛,并出版《“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选集》。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定期派驻高水平医师志愿奔赴北非国家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
第八届YICMG项目展示环节
“澜湄六国有很多共同点,我们克服了重重阻力才取得现在的成果。”2023年春,澜湄青年合作启动7周年之际,“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合作长卷”落成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经济学院泰国留学生陈至善(Jiratchaya Phinyoworakul)现场分享画卷创作灵感。7月,世界青年齐聚苍山洱海,在“荣昶杯”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简称“YICGG”)上探讨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下,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一周后,第七届YICMG决赛在青海大学开幕,六国青年代表共同商讨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
新时代,复旦大学将以开放促一流,不断扩大复旦国际“朋友圈”,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努力建设“第一个复旦”,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