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无华白衣 育人天使

作者:孙航宇、姚晓英摄影: 视频: 来源:妇产科医院、医学教工部发布时间:2024-09-04

【编者按】一声老师,一世恩情;桃李芬芳,教泽绵长。良师不止在三尺讲台播撒知识,更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提灯引路,撒下爱与呵护的种子。我国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复旦大学特别推出“我和我的老师”系列策划,邀您欣赏复旦师生间的动人华章!

本期教师简介

杜明昆,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曾任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等。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常务编委,《生殖医学》、《生殖与避孕》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加编写10部专著。

披肝沥胆赤诚心,敬佑苍生入杏林。她,是医者,是学者,亦是良师。风止云起,从医不悔。红房子医院的杜明昆老师,虽已年近九十,但是依旧神采奕奕,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她说:“我愿做社会的基石,力争成为国家的人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杜老师用常人所不及的勤奋,实践了她的人生感言,并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治学风采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红房子人。

做医生苦吗?肯定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杜老师做住院医生的那个时代,更是辛苦。1961年,杜老师进入妇产科医院。那个年代,病人多医生少,但她满腔热忱,毫无怨言,每天早上6点进病房,直到晚上10点才休息,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半天休息,平时24小时随叫随到。夜班尤其辛苦,3位医生负责全院妇科、产科急诊、手术以及病房危重病人,第二天还要接着上班。那时候,医院实行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同事们都你争我赶,提高业务水平。杜老师每年都给自己设立一个上进目标,每日记录门诊,看了多少初诊,多少复诊,有什么新收获,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她的医术愈发精湛,仅用四年半的时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杜老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带教学生亦是如此。她会对学生看过的每个病人进行复查,循循善诱地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体会。一天门诊结束后,她会把学生聚集在一起,讨论当天看过的病例。“讨论一次,好比看了两个礼拜的门诊——你自己看的病人,别人看的病人,都是值得你借鉴的。如果每天糊里糊涂地看,几年以后也不会有任何进步。有时候某个人看到的疑难病例,一生也遇不到一次两次,所以要分享、记录下来,会是很珍贵的经验。”她是这样教导学生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随身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病理讨论的结果。这个好习惯从她当实习医生时就已经养成,一直保持到现在。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承载着爱与责任,一手传播知识,一手轻摇灵魂。她是医者,仁心仁术;是良师,春风化雨。在学生心目中,杜老师是鞭策他们进步的严师,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杜老师的研究生诸臻颖医生至今难忘老师的严格指导,“在我硕士论文答辩期间,杜老师对我的每一个章节都仔细探究,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斟酌再三,绝不马虎。这对我一个生性粗枝大叶的人来说,实在有点苛刻。可就在她严厉的鞭策下,我终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学业。回想起来,这真是人生一段宝贵的经历。”而更令她感慨万分的,是杜老师律己、安贫的精神境界:“那是一个春节前的小年夜,我们去给杜老师拜年。一走进她家门,映入眼帘的情景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只见朴素的房间里放着一张方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灯下静静翻阅厚厚的专业书籍,神情专注,而屋里看不到鲜花,看不到礼物,更没有一丝过年的迹象,有的只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清贫的安然,对事业的执着。我怔怔地站在那里,望着老师的这一张方桌,它是这纷纷扰扰,物欲横流尘世中的一方净土。她是我永远的榜样,审视自己不禁汗颜,但也催我奋进。”

杜老师做事非常认真,对学生解释问题时总是确保大家完全理解。杜老师的研究生,姚晓英医生回忆,她经常听到杜老师说:“侬晓得了吧?”。这是杜老师怕学生不理解又不好意思问,她会反复地问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常常让不求甚解的姚晓英不好意思,让想马虎应付的她难为情,更让她的懈怠无处遁形。写毕业论文时,杜老师一字一句修改,并找到她,一处一处分析,甚至把不应该发生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仔细的指给她看,面对自己的粗心,只能难为情地抠衣角。也就是从那时起,姚晓英养成了自斟句酌的习惯,无论写病史还是写文章,都要比别人多看几遍,因为每每此时,杜老师向她指出错误的神情和那双既亲切又严厉的大眼睛就会在脑海中浮现,让她不敢偷懒。

工作中遇到问题咨询杜老师,她常常让学生去看文献,很少直接给出答案。次数多了,学生们想:杜老师会不会也不了解这个问题呢?等学生们看了很多的文章,对之前的问题有了相关的积累和看法,再去找杜老师讨论,才发现原来杜老师对那些问题都有很深刻的见地。学生们逐渐明白,原来杜老师这是让大家去做知识储备,是教学生自我学习的一个方式,也理解了她说的:“做医生一定要多思考、多看书、多看文献”。姚晓英说:“临床工作是要不断的学习,从杜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很多,让我养成了爱读文献的习惯,培养了有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姚晓英回忆杜老师对于临床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非常重视。每轮转一个科室,杜老师都让她全身心的去学,告诉她临床工作要细心,做青年医生时要打好基础。杜老师说:“我年轻的时候,每个工作岗位我都轮转过,轮转的时候我都全力以赴地去学,因此每个工作岗位我都能很好的胜任,上级医生把工作交给我做都非常放心”。每每谈及当年,杜老师常常不无自豪地说着上面的话。虽然话简单,但细思其中并不简单。临床上,能让上级医生非常放心的青年医生并不常见,“杜老师‘让上级医生放心’这句话,成为我在青年医生时的座右铭”,姚晓英医生这样说到。

“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心里总归是一生一世。” 她,修医德、行仁术。榜样,可能是潜移默化的。老一辈的医者,就是我们前行的路标,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会成为她们。

学生:孙航宇、姚晓英

【作者简介】

孙航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姚晓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导师,医学博士。1998年起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工作至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二项。

制图:实习编辑:何瑞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