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为更好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复旦大学把2024年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年”,着力提升“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举全校之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务处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检查,展示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风采。
1905年复旦公学初创,即开设数学类课程;1943 年 ,设立数理学系并招收数学组学生;1952年,数学系成立;2005年,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立。数学科学学院(简称数学学院)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精算系、数学研究所等五系一所,是全国最早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数学学科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2007年,复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2020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数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前三轮学科评估位居全国前二;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第五轮评估续获佳绩。
学院通过打造“探究式、实践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接轨国际化培养路径,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导、扶持、提升、输送的全链条,坚定不移地走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复旦之路。
一、汇聚顶尖师资,作育数学英才
数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3人,院士5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人7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报告2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4人次,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50余人次。学院教师荣获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项50余项。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杰出教学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学名师、宝钢奖优秀教师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奖项。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曾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李大潜院士等名师大家率先垂范,带头奋战在教学一线。高层次人才全面参与本科生课程授课、论文指导、科研科创项目指导、学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学院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致力于培养未来能对数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数学家,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以及能在生产经营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李大潜院士荣获2015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苏步青奖
二、面向学科前沿,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确立“面向学科前沿、突出拔尖创新、聚焦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服务强国战略”的教育理念,构建“专业必修课”“限定必修课”“专业进阶课”三层递进课程体系,贯通“专业基础牢、发展方向宽、潜能激发度大”的多元成才路径,强调“夯实基础、多元进阶、潜能激发、衔接深造”,将“学、思、研、创”等要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学科前沿的本科数学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组建涵盖分析、代数、几何、应用等学科方向的本科课程教学团队,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夯实基础。“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数学分析教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钟杨式”教学团队称号;高等代数、数学分析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现代概率论基础”、“数理方程”两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学院同步推进教材建设工作,新课程体系下已经出版11本教材,完成11本讲义,5本纳入101计划规划教材。
李强总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调研复旦大学数学学科
三、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学院深入实施“未来数学家摇篮工程”,启动开办数学英才试验班,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以及数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实施数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苏步青计划),设立“苏步青班”,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传承发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厚传统。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于2019年启动建设复旦大学
“数学英才试验班”
推行“高开放度、高挑战度”为特色的“4+2”荣誉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研究+创新”的一体化设计,以无学分讨论班为核心,加深和拓宽分析、代数、几何/拓扑、应用数学四个基础方向,安排知名教授授课,邀请海内外知名教授开设暑期短课,将学科前沿融入本科教学,为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曦源项目、FDUROP科创项目、领航基金学生科研资助计划、领航杯应用数学大赛等,举办华东杯大学生数学模型邀请赛,为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挑战学界业界数学难题。
重视师生学术共同体意识的塑造,通过举办院士论坛、书院导师讲座、教授师生午茶会、师生午餐会、数学人节等活动,开拓学生思维与眼界;搭建Office Hour、Future Club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助交流平台,密切师生关系;“数院大神”活动成为促进朋辈互助、助力学业成长的响亮品牌和典型案例。
四、拓展优质资源,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现有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2012年获批建设上海数学中心。2020年获批建设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023年获批实体化建设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中心。学院充分发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积极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加强企业师资团队建设,优化实习实训环节,引导本科生参与产学合作项目。以寿险精算数学课程试点为例,引入行业导师参与教学设计,提供多元化教学视角和实践指导,推动产教融合,增强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
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前往加州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世界知名学府交流学习机会;选拔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中美数学会联合年会等顶级会议;组织优秀本科生赴法交流,参访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庞加莱研究所等高校与科研单位,并邀请菲尔兹奖得主Michael Atiyah、Alain Connes、Caucher Birkar等顶尖学者参加院士论坛。
五、“立德树人”为本,支撑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相关精神,搭建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上海高校对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智力支撑作用,李大潜院士带领数学科学学院10余位教授,成立上海市“立德树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复旦大学)。
基地围绕如何培养和提升上海市中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开展相关研究,分析当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等教育思想,调研评价上海教学改革成果,探索教学方法,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自2018年来,数学基地与华东师范大数学基地联合承担了上海市非统编高中、初中及小学数学教材编制任务,李大潜院士担任主编,应坚刚、王志强、傅吉祥教授分别担任副主编。三套教材均已通过国家教材局审查,并在全市各中小学校使用。基地目前正围绕新教材使用,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指导工作坊、指导空中课堂视频录制以及教材修订等工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六、学生培养成效
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具有重要影响的竞赛上屡获佳绩。迄今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69项(其中5次全国第一)、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金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项。“挑战杯”连续两届获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二、三等奖。
近年来,学院连续获评6位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2023年,单佳骊、王家俊同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卞诗瑞、周瑞松同学获得教育部第三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一等奖。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合影,
王家俊同学(前排左一)获数学类高年级组全国第一
优秀学生采访
胡行健,2022级直博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向,卓博计划
我在数院的四年本科时间非常充实。老师们非常关心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同学们勤奋刻苦,学习氛围浓厚。我参加过无学分的拔尖人才计划讨论班,上过两门荣誉课程,对于拓展学习深度和研究视野非常有帮助。在学科竞赛方面,我参加过学院安排的大学生数学竞赛和丘成桐数学竞赛的专项辅导课,最终获得了第11届丘成桐数学竞赛的概率统计银奖和第12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第一名。此外,我参加了华波波老师指导的曦源项目“平面图的Forman曲率”,深入研究了一个课题并最终结题。这些经验对于我博士期间及之后继续科研是很好的基础。
我还在“数院大神”党员志愿服务队里服务了3年的时间,累计服务超过300小时,为全校同学提供答疑服务。我非常喜欢这个团队,在这里我能将自身所学投入到对学校和社会的服务奉献中。团队里大家非常友善,也经常一起讨论问题。
胡行健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
厉茗,2023级直博生,计算数学专业, 卓博计划
数学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化的指导模式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我所在的数学英才试验班为例,学院为每位学生都配备了学习导师和科研导师,导师们通过近距离的个性化指导,关心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支持,我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独立申报并顺利完成了“曦源”本科生科研项目。此外,学院的课程体系扎实深厚,尤其是高卫国老师的“计算方法”课程,深入讲解了计算数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与算法,让我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我决定在研究生阶段攻读计算数学专业。
回顾本科阶段,数学学院不仅给予我扎实的知识积累,更培养了我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未来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厉茗与卓博导师高卫国教授参加中国机器学习与科学应用大会
赵明阳,2024级直博生,计算数学方向,卓博计划
我们学院的本科生教学质量是非常高的,比如李骏院士、沈维孝院士会坚持上高等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这样的基础课,帮助同学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学院开设的荣誉课程,体系完善,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提升自我的机会。学院还邀请到海内外著名数学家来做报告,比如前段时间张益唐教授就曾来到上海数学中心为我们讲授他对数学的思考。
就我个人而言,得益于学院优秀的教育质量,我曾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应用与计算方向优胜奖、团体赛优胜奖。我上过的多数本科课程都是很好的课,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雷震老师的“数理方程(H)”,雷震老师能够很好地把课内知识和课堂之外的一些学习、人生的道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大家学到知识,还能引发大家更广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赵明阳在准备“数值代数”课程讨论班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