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4月13日,软物质力学与复杂系统前沿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与复旦大学联合承办,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吕海宝,复旦大学教授霍永忠和徐凡担任会议主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3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育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魏悦广,吕海宝教授,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党委书记仇棣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徐凡主持。
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软物质力学与复杂系统交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学科深度交流,推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研讨会期间,来自力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软物质复杂性导致的理解调控机制与基本力学原理的核心问题,AI预测前景与挑战,推动了多学科的前沿交叉融通。
魏悦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冷劲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作大会报告。内蒙古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教授武利民,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冯西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樊瑜波,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曲绍兴,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林伟,《自然-通讯》高级编辑苏梦颖分别作特邀报告。
魏悦广介绍了硬膜沿软材料基底的撕裂问题,采用多种界面分离内聚力模型表征硬膜沿弹性软基底的撕裂行为,讨论了不同界面分离内聚力模型对撕裂结果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新的最大撕裂力幂次标度率。
冷劲松围绕智慧材料、智变结构、智变系统和具身智能力学,提出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新材料发展方向,介绍了智变材料、结构和系统在生物医疗器械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彭慧胜围绕智能高分子纤维器件、柔性电子系统、集成智造技术和智能织物应用,提出微型化、多功能集成化、柔性化的新一代纤维技术发展方向,展示了柔性纤维器件在智能生活系统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武利民围绕聚合物涂层复合设计、无机-有机相容性调控、功能化涂层制备,提出复合强化、结构可控化、性能优化的涂层发展策略,介绍了杂化胶体微球及其空心颗粒在航天、舰船等工程应用的新技术。
冯西桥围绕生命系统多尺度稳定性、力-化-生耦合机制、细胞器官功能调控和疾病演化规律,提出多尺度耦联、动态稳定性解析、跨维度建模的新理论体系,介绍其在胚胎发育调控和疾病靶向治疗的应用。
樊瑜波立足生物力学和力生物学,提出从力-细胞/组织-材料多尺度耦合作用出发,构建生理病理机制解析与医疗器械创新的研究体系,阐述其在医学诊疗技术革新和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中应用的新策略。
曲绍兴聚焦水凝胶力学特性、调控机制与多功能协同设计,提出协同化、性能均衡化、耐久化的新材料设计理念,阐述强韧抗疲劳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工程与柔性智能器件领域应用的新方法与新突破。
林伟围绕复杂系统、机器学习、互驱机制及智能能效调控,提出融合化、算法架构协同化、能效优化的技术突破路径,介绍互驱理论与方法在智能计算和动力调控等领域应用的新方法与新成果。
苏梦颖围绕自然系列期刊集群建设、工程学科出版生态、专业子刊协同发展,总结了期刊编辑模式和流程,并从编辑视角,介绍了在自然系列期刊发表工程类文章的独到见解。
复旦大学教授霍永忠、宁波大学副校长吕朝锋、天津大学教授汪越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少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龙勉、常州大学教授邓林红、国家纳米中心副主任施兴华、清华大学教授刘彬和陈常青分别主持了上述报告。
研讨会期间,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组织参会代表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开展党建活动。代表们通过参观学习,深入体会革命先驱将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崇高精神,表示要以陈望道先生的精神为指引,聚焦“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在软物质力学和具身智能领域深耕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